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探索和谐共赢高效生态农业 他们让崇明农业更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671

  《易经》“泰卦”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万物循环营造出共生、分享、和谐的环境,因而生生不息。人类的生产生存,也必效自然法则,必循社会规律――高效生态农业,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农业、农民与农村整体发展;崇明几经求索走出的这条路,正步入春天。如今,被“天时”“地利”吸引投身这行的各路精英,成就了“人和”的佳境。他们中,有本土的、外地的、海外的,有农民、大学生、博士等等,用他们的话说:在崇明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天地广阔,何愁无处施展,哪怕大业不成?

  让“乌小蟹”也有文化

  崇明蟹长大了。它们蜕去“乌小蟹”的外壳,大摇大摆地亮相市场,身价倍增。这要归功于以黄春为代表的一批崇明养蟹人,为解决崇明蟹“成长的烦恼”,探索二十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崇明蟹就经黄春等人之手,“闯”到江苏、湖南、安徽等地,黄春等养蟹人总结形成的“大水面河蟹养殖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全国蟹农养蟹的参考依据。近年来,黄春的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在亲本培育、生态繁苗、蟹种培育、成蟹养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谁说崇明人胆小不敢闯?”谈笑风生中,黄春侃道,是好政策给了他敢闯敢试的“胆”。依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养蟹风险降低了,大专院校的专家、科研人员请进来了……崇明蟹养大了、更优质了。
然而,怎样实现崇明蟹优质优价,促蟹农增收?“要将养蟹融入旅游业发展,形成产业链。”这一想法与崇明打造农旅结合产业链的思路不谋而合。

  “蟹也是有精神的。它们为繁衍后代,不远万里从上游回到长江口的崇明,途中历尽艰辛。”黄春在与著名环保作家、诗人徐刚的交谈中,大受启发。“挖掘这一产业的文化内涵,打造集养殖销售、观赏、体验、餐饮于一体的蟹文化基地。”

  “蟹文化基地”已有了端倪。紧邻明珠湖畔,依傍西沙湿地,700多亩土地正待“发掘”。在县党政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农业部门将进一步支持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并整合明珠湖、西沙湿地等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崇明岛西部地区“农旅结合”的河蟹产业文化观光项目。

  “蟹文化基地”中会有什么?蟹的源头、蟹的故事、有关蟹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展示……文化,总是令人遐想,向往追求,更何况是与令人垂涎的崇明蟹有关。

  一手抓科技一手抓信息

  “信息就是财富,科技就是力量。”在上海健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掌门人高慧看来,合作社要带领农民增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种植经验、闯市场的能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实现信息对称、科技兴农。

  在政策扶持下,健绿合作社年初创建了农业信息可视化管理中心。高慧亲上阵,现学现卖,指导合作社管理人员尽早熟练应用平台。由可视化视频监控、蔬菜网上交易、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技能培训五大系统组成的这一平台,信息向社员公开,包括政策法规发布、种养技术、财务状况等,社员通过它,能清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分红多少。管理人员则应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资源,使传统管理手段向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转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有了信息平台这个‘贤内助’,可以省下管理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去搞营销、调种植结构。”

  高慧俨然一个“老当家”,而她坦言,自己本是个门外汉,是农村的土壤,党和政府的悉心栽培让她“成材”。“大小培训数不清,交流发言也不少,走出去请进来,眼界开阔许多。”高慧还清晰记得她在美国农场的见闻。

  一望无际的麦田空无一人,只有大型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中时隐时现。高慧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美国的农场,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偌大的地方,只有1个人管。机器把麦子按大小、饱满程度分成几仓,自动包装销售。”“不过,美国的农业虽先进,只可借鉴,不能照搬。”高慧想得很清楚,在以农民为生产主体的当前,如何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才是“正道”。

  从走出大学校门,到成为一个新型农民、执掌上海健绿花菜专业合作社,高慧的“蜕变”,正是一部她与合作社的“成长史”。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