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专家观点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黄洁夫:医改出路是引入社会资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685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昨天在参加全国政协医卫组分组讨论时,提出了他对医疗体制改革路径的看法:单纯取消以药补医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浮起瓢”;改革的出路在于打破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体制,积极培育医疗卫生市场,放开社会资本进入的限制,为社会办医提供公平的环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黄洁夫的表态显示出他更看重“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思路,并更进一步地提出医疗卫生领域需要破解的不仅仅是以药补医,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医疗卫生市场。

“破除(以药补医)后,用什么东西去补医?当前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整体设计,单纯退出以药补医,不解决80年代改革早期以药品加成作为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的政策,不改变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属性,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所有的操作。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提供价格合理的服务,会使得公立医院的改革进退两难。”黄洁夫说

全面零差价:补偿资金何处来?

黄洁夫昨天讲话面对的医卫组政协委员主要来自大型公立医院,也包括部分医药和卫生教育界的专家。

“调整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难以实现破除以药养医的目标。”黄洁夫表示,目前很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偏低,但是如果把医疗服务价格大幅度提升,看病贵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这也就是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

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对黄洁夫的看法同样感到忧虑。

“以药补医是实行了30年的办法,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是不得已。破除以药补医后,基础药品的差价不大,政府承受得了。但是一旦药品零差价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铺开,这个数额就非常可观。”林少彬说,“迄今为止,尚没有看到卫生部和财政部公布实现零差价后到底需要多少补偿资金,这些资金怎么来?用什么样的政策来保障资金到位?看起来,医疗卫生改革完全依靠政府的资金来源,我看是有困难的。”

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政协委员储大同则表示,目前中国的医疗市场规模是2万亿元,根据财政部的报告,中央财政的投入去年是2000亿元,假设地方政府也投入2000亿元,那么也只有医疗市场总投入的五分之一。“我认为,中央和地方的总投入至少得达到50%。”

黄洁夫则坦言,目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处处需要钱,“我是赞同政府向公立医院不断加大投入的,但是各个部门都要钱,资源就这么多。”

在记者昨天对话的一些医卫界人士看来,改革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但是黄洁夫则看得更深入一些,单纯在体制内寻求资金来源是钻死胡同,唯一的出路是对现有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体制层面改革:

培育市场增加供给

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明显察觉出黄洁夫身上的“市场派”色彩。而他核心的观点在于承认医疗卫生服务既有公益性,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以由社会资本提供相关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可观的市场,要按市场经济办事。老是说我们过去的问题是过度市场化,我是一直不同意的。(过去)是有市场经济的取向,忽视了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我们医院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从来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过事情,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黄洁夫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把资源集中用于切实保障贫困和弱势的人群,让他们得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称的医疗服务;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让中等收入群体和有能力自费医疗服务的人与国家共同承担不同层次的医疗费用。

另外,他表示也支持一些政协委员提出的建立公立医院国家队的思路,即一支规模适度的公立医院队伍,在农村2000家,地区和省一级1000家,加上100家高端的国家级科研中心。

但是,在建设这样一支国家队之前,必须彻底改变公立医院的面貌。“如果公立医院还像现在国家只解决10%的经费,另外90%靠以药补医的经营方式,只能使得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得不到改善,其公益性也是纸上谈兵。”黄洁夫说。

黄洁夫提出,医疗改革应当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改革,体会改革的阵痛,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医疗机构。

至于公立医院无法顾及的医疗需求,黄洁夫认为只要有好的政策,提供公平的环境,完全可以由市场提供。

“我十分赞同北京市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大多数民营医院是好的,民营医院的发展,必须纳入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揽子设计。”黄洁夫说。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