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专家观点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盘点“海外看两会”五大热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383

  核心提示:最近一些年来,前来我国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亦称“两会”)报道的境外媒体记者越来越多。

  在14日刚刚结束的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多达800多名的境外媒体记者活跃在两会会场内外,他们用手中的笔、电脑、手机、摄影机、摄像机等分别记录着两会的方方面面,将两会的重要信息大量而迅疾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些境外记者的报道中,有的关注正面信息,有的则侧重负面新闻;有的注重前景分析,有的则更看重以往成果;还有一些是试图从与会者的言辞话语中“刺探”到某个敏感话题的背景。

  盘点今年海外媒体报道看两会,本网从中着重梳理出了五大热词,它们是:经济、民生、民主、责任、文化

  

3月5日,奥地利电视台记者带伤在人民大会堂前采访。 记者 赵永琦经济

  中国稳中求进,给世界吃了个“定心丸”

  中国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向稳中求进,意味着将更加重视转方式、调结构,这对世界经济是一个非常及时的福音

  判断中国经济政策未来一年的走向,是国际舆论关注今年两会的一大重点。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早在两会召开前就呈现热议局面,其中也不乏一些揣测和担心。一些国外媒体上甚至还出现了两种极端观点的激烈对撞中国的政策走向是进还是退?温家宝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力回应了这场讨论。

  稳中求进,一些善于从繁杂信息中捕捉动向的外国媒体,很快就对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如是评价。路透社当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打破GDP“保八”惯例 减速重在稳增长兼顾控物价》。法国《欧洲时报》网站刊文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2012年的主要任务,与上一年相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排在首位。

  稳中求进,这样的政策趋向可以说是给国际社会吃了个“定心丸”。国际舆论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普遍持肯定、积极态度,实际上也同时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稳定前行的期待。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今天,中国经济的稳定前行,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当然,在近期对中国经济的一些预测与分析中,也出现了把“稳”与“进”割裂来看的观点。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现在有些过于求“稳”,必须更加勇于求“进”。点击详细

  稳经济:重质量趋理性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发酵,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已陷入衰退,美国经济虽在复苏但依旧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在此背景下,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发挥着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的中国经济走向自然备受世界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首次调低经济增速目标。对此,一些国际人士给予了积极评价:

  更加理性与务实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社会越发复杂化,保持经济的高增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我认为,中国放弃"保八"不可避免,事实上,每个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基辛格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秩序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地区形势和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马卡舍娃说,从今年中国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最大特征是趋于务实和理性,定位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速始终接近10%,创造了他国难以比拟的世界经济奇迹。不过,主要由出口和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目前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GDP增幅无疑是明智之举。”马卡舍娃说。点击详细

  外国媒体关注中国经济转型

  每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关注焦点。今年,在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侧重平稳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几乎不间断的高速发展后,现在似乎终于进入了一个依然强壮却不再令人眼花缭乱的阶段。”《纽约时报》如此形容7.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不过,世界各大市场周一却是用全体下跌对这个数字做出了反应。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股市周一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收低,且为过去四个交易日第三天下跌。中国下调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后,基本材料及能源股下滑,领跌大盘。标普500指数开盘下跌。“消息今早令所有人都意外。从亚洲市场开始,接着是欧洲市场,再至美国这里。”路透社的报道指出,面临政府换届之年的中国,今年终于告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保八”的膜拜,将其增长目标主动调降至7.5%。在体现调整经济结构,追求增长质量的政策导向下,总体政策目标确定更侧重“平稳”。

  对于7.5%这个目标,各大媒体给出了自家的解读。日本《每日新闻》指出,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就以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也投入大量财政支出以实现这一目标。但大量政府公共投资可能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也可能使稳定物价、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课题被忽略。道琼斯新闻社认为,这说明北京希望引导各级官员关注经济调整和民生问题,如环境恶化和收入不平等,而非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共同社指出,地方政府为“政绩”推动GDP增长的倾向仍然根深蒂固,调低GDP增幅目标的做法便是为了压制这种势头。点击详细

  海外媒体热议中国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纽约时报》等主流报纸都在国际新闻版和财经版对中国两会召开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深入报道,尤其是有关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问题。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降至7.5%,意味着不再通过国家主导的投资来刺激经济,而是转向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

  彭博社的文章说,中国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表明从关注经济发展速度转到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提高效益。

  美国《商业周刊》评论说,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超过8%,但这次宣布2012年增长速度目标为7.5%,在欧债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中国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副团长、欧洲议员伊利亚娜·伊万诺娃说,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双方签署了许多新的投资协定,并表示将在能源、环境变化、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加强互信合作。她相信中国两会召开后,中欧双方会进一步深化合作。点击详细

  海外媒体和专家热评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俄罗斯-24”新闻电视频道评论说,中国正在改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从过去的注重“量”到现在的注重“质”,从过去的依赖外部市场到扩大内需。中国在降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同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以保证本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更加稳定和健康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发表社论说,中国已经把经济运行重心放在稳定上。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要扩大消费需求,这将支撑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载文说,放缓经济增速不仅必要,而且也是中国所希望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并不会阻碍改革,而是实现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德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文说,中国政府今年将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将减轻消费者负担,推动经济聚焦消费。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坚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提高薪资水平。

  联合国副秘书长诺埃琳·海泽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正致力于提高居民家庭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点击详细

  民生

  保民生:增保障任务重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幸福。2010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两会传递出的众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息,引起了国际人士的高度关注。

  经济民生相辅相成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载振说,本次两会出台了一系列与保障民生以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关的政策,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他认为,中国政府将今年经济增长率目标下调至8%以下,表明其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长,而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完善民生以及社会福利等相关政策。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院长陶贝也认为,中国逐步引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他说,最近10年,中国大部分人口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形成潜在的消费能力。如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引入,人们以往用于保障自身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储蓄才可以真正释放出来,用于消费。

  未来任务依然艰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季亚科夫说,最近5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居民的教育负担减轻了,政府还建立了基本涵盖全国的医保体系。

  “当然,要真正实现中国政府宣布的所有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提高人民的社会保障,着重关注改善民生。”波尔季亚科夫说。

  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注意到,中国政府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过,他同时指出,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正如中国一再强调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点击详细

  两会世界眼:"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决策者的重大关切"

  “北京希望引导各级官员着重于经济调整和民生问题,如解决环境恶化和收入不平等”,确实,控制房产泡沫、抑制通货膨胀、力求普遍富裕,正构成“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益处”的治政导向,它预示了收入差距问题会明显缓解的“近期前景”,更如香港《信报》所言,“为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勾画了一个蓝图”。

  哈萨克斯坦专家马卡舍娃评价中国放弃“保八”时,有一个借用中国武术概念的比喻:经济增长是“外功”,经济结构调整是“内功”,“外功”数年就可见效,“内功”则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一旦“内功”练成,“外功”将百倍受益。借用其言,但无论是“外功”、“内功”,缩小收入差距都是中国的“基本功”,都需要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上名列前茅正是这一点,赢得国际观察家最广泛的赞同。点击详细

  两会世界眼:政府工作报告将彰显重视民众生活

  按路透社的说法,“近几年,中国约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去年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各项政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年是经济结构调整关键年,怎样把握“稳中求进”,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预调微调,考验着中国政府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的执政能力。日本《产经新闻》认为,此次中国两会将“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控制房地产泡沫和通胀,并缓解贫富差距问题。”日本《读卖新闻》和《东京新闻》分别预计“今年中国两会将强调相比增长速度更重视质量的姿态”、“中国政府将明确彰显加强社会管理的姿态”。

  不容忽视的是,接下来的“考验”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位于改革清单最前面的应是调整总体需求平衡,使经济重心转向国内消费”,英国《金融时报》、埃菲社等认为,今年中国两会将着重讨论“经济模式转型”,因为“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改变数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一直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局面。”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援引分析人士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官方和公众都承认存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官方如能拿出勇气和魄力,在推进重大领域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将可有效减轻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点击详细

  民主

  世界透过两会聆听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足音

  透过两会这个窗口,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更为透明、更具活力的中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凯文·奥布赖恩曾就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撰写过专著。在他看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变得越来越自信。人大代表议案质量在提高,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也更精细,一些法律草案和政策措施因意见不同而被暂时搁置起来。

  美国《大西洋(600558,股吧)》网站日前刊发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戴蒙德论述中国民主的一篇文章,引起众多关注。网友帕什莱在留言中写道:民主的真谛何在?看一看希腊、意大利、爱尔兰,或许还有美国,为何这些国家的政府愈发执行愚蠢的政策,而中国政府却能够尽力服务于经济繁荣?网友弗莱什更是疾呼,西方民主并不能保证自由、尊严或发展。它可能滋生贪婪、破坏性的资本主义、合法性的腐败、经济压迫以及对本国及外国公民的剥削。不要再向外部世界输出美式民主了!

  民主没有统一的模式。在密切关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海外人士中,有不少人是认同这一前提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马德森一语中的:美国分析家们常常按照自己预设的观点、价值和利益提出中国应该怎样做,而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实未能受到足够关注。另有论者指出,民主成功的国家都是把民主植根于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传统和文化环境中。正因如此,民主政治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模式。点击详细

  40海外侨胞列席两会 见证祖国民主进程

  他们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却是两会中讨论最热烈的小组之一。他们要么出生成长在海外,要么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

  3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海外列席”小组,对这个“特殊”团体进行采访。

  代表性更加广泛

  “被邀请列席今年两会,能够见证祖国更开放、更透明的民主进程,我个人非常激动。”美国中华总商会顾问李强告诉记者。

  从2001年至今,全国政协连续12年共邀请五大洲51个国家的326位海外侨胞列席政协大会。据介绍,今年政协大会邀请了25个国家的40位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列席会议,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本届侨胞代表的地域和专业领域的代表性更加广泛:除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泰国等国家外,今年还新增加了以往未涉及过的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埃及、博茨瓦纳、爱尔兰、捷克、苏里南等7个国家。点击详细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埃及《金字塔报》外事局主任塔里克表示,吴邦国委员长作的工作报告十分重要,是对过去一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立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只有拥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稳定。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法律体系保持了稳定和连续性,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更需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和监督权来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议会交往密切。埃及刚刚选出新一届人民协商会议,希望今后中埃双方能加强联系和交流。

  荷兰《中荷商报》总编辑黄锦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自己的优势,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毋庸置疑,并且不断增强,体现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和开放。从人大代表畅抒己见,到发言人应对记者提问,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一年比一年公开、透明。同时,人大代表的资格也受到了社会监督。他认为,中国应该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不断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泰国国家行政学院政治系教授派汕对记者表示,中国能够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国各项事业都在政府制定的政策下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的政治模式是成功的。两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点击详细

  责任

  外国人士谈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国际社会和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他们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席施瓦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致力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并向世界展示了良好形象。中国一直致力于和平事业,为维护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教授狄伯杰对记者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在联合国就叙利亚决议投了反对票。

  肯尼亚智库跨地区经济网络主管詹姆斯·什克瓦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两会是中国人民有序参政的一大特色,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放任模式。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前驻北京记者纪思道认为,世界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发挥重要国际作用的国家。

  在印度尼西亚出版的《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说,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确确实实成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国家。中国的大国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强盛,而且表现在能够尽力保护本国公民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关注海外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尤其体现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与世界和平。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中国每年3月举行的两会,是确保人民深入参与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大会,是中国社会团结一致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道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经济困难的背景下,中国成功地探索出了应对危机、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点击详细

  海外专家学者看国际热点问题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日前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的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朝核、伊核、叙利亚和苏丹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的言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朝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熙玉: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是以半岛的稳定、半岛的无核化、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外交解决为基础的。为此中国提出了六方会谈的方案,缓和了半岛的紧张局势。过去一年中,中国保持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致力于说服有关国家,为使朝核问题重新取得进展和重启六方会谈作出了贡献。

  美国智库凯托学会高级研究院泰德·卡彭特:朝鲜最近宣布暂停核活动是向重返六方会谈迈出的重要一步。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部主任琳达·雅各布森: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不论是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还是在解决相关紧急事态方面,中国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有利于维护地区战略安全。

  日本PHP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前田宏一:在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方面,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扮演了极其负责任而又重要的角色。点击详细

  海外看两会:中国之策 全球话题

  中国两会正在召开,其中透露出的重大政策走向和信息引起热议。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两会的高度关注,凸显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分量”。英国知名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说:“中国经济朝着更均衡增长的方向转型,关系到世界的重大利益。”

  缺乏增长的世界经济需要中国

  近年,国际上先后爆发了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欧美发达经济体集体陷入了增长缺失的困局,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越来越多地担负起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

  墨西哥亚洲贸易促进会会长桑切斯认为,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在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世界经济能否增长将取决于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而其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无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中国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众多海外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目标略微调低,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压力增大,而是政府主动对经济调控。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中国是益事,对世界是福音。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苏布拉马尼安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众多民众脱贫并改善了生活条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支撑着很多国家的出口,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帮助维持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活力。点击详细

  文化

  兴文化:促交流多元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被温家宝总理作为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举措,国际上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士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促进中外交流与理解

  曾拍摄《神秘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好莱坞著名作家、导演和制片人克里斯·内贝认为,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中外交流和相互理解十分有益。他说,大多数西方人并不知道推动西方发展的一些重要发明是源自中国,对中国历史也不甚了解。“中国应当推广其以孔子和老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经典文化遗产。经历了两千年之后,他们的言论今天仍与当初一样闪烁智慧光芒。”

  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曹伯义曾作为丹麦高级外交官被派驻中国多年。他认为,中国有着丰富和古老的文化,可以提供给世界的有很多,所以两会上强调发展文化是非常受欢迎的。“与过去相比,现在有更多的中国游客访问国外,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更多的中国人在境外工作。因此,中国在促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所做的努力非常重要。”

  加强世界文化多元性

  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前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说,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很强实力,同时也有着继续发展并与世界文化相交融的潜力。中国文化有能力与其他文化兼容并蓄,各取其长,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中国文化有助于世界文化和思想的重新塑造和构建。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可以在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促进世界新文化的形成。

  布鲁塞尔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詹宁说,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一些海外文化传播项目使得更多人从一个非政治、非经济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他建议中国在电影、音乐等领域积极推出有望畅销全球的产品,以此来全方位展现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点击详细

  海外专家学者谈中国文化发展

  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列为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两会期间,多位海外专家学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积极评价中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并积极建言献策。

  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现任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曹伯义表示,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可以和世界分享。中国设立更多的外语新闻频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骆思典说,毫无疑问,中国近年来在致力于促进中国文化海外宣传、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美国著名投资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表示,中国对于文化事业的关注将为中国自身,乃至世界带来巨大裨益,其中既包括中国新闻信息机构走向世界,也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他希望中国能够更多地与国外影视制作机构合作推出新作。

  比利时布鲁塞尔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詹宁认为,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一些海外中国文化传播项目使得更多人从一个非政治、非经济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他希望中国在电影、音乐等领域积极推出产品,通过这些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全球文化更加多元。

  丹麦著名汉学家、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韦尔纳·沃尔姆说,孔子学院对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增强,未来国际上肯定会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文化。

  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前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说,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很强实力,同时也有着继续发展的潜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各取所长,将促进世界文化多元性。点击详细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