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专家观点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云南百合种植业面临尴尬 95%以上种球依赖进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750

每年的9月20日,被荷兰的国际球茎花卉中心定为“世界球茎花卉日”,以提醒全世界的球茎种植者:球茎花卉种植期已经来临,可以开始动手种植了。在这一天,荷兰人将邀请世界上进口、种植荷兰球茎花卉最多的10个国家的大城市市长夫人,到荷参加球茎种植活动,还将推选出每座城市中的一所学校,种植荷兰的球茎植物,展开校与校间的种花竞赛。
    在云南,不管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科研单位,人们更喜欢将“球茎花卉”称为“球根花卉”,然而说起这一话题,各方的声音中似乎都少了些往日的骄傲,多了些对未来的担忧。
    云南的鲜切花总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其中90%左右来自滇中,以昆明为主的云南鲜切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市场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光鲜数字的背后,一个不得不提的尴尬却始终困扰着滇中乃至云南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作为云南四大鲜切花之一的百合,95%以上的种球依赖进口,另外不足5%的种球归根结底也是源自国外,种球国产化的空白使得云花在国际舞台少了些话语权。
    观察
    构建社会化全产业链
    “不是我们不愿意出钱购买好的种球,现在的情况是花高价也买不到一流的产品。”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语。
    “以荷兰为例,在亚洲,最好的种球他们卖到日本、台湾等地,中国有着亚洲几乎最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却进口着几乎最差的种球。”云南融成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融成生物”)董事长白絮飞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几次用到“心惊肉跳”和“云南之痛”这两个词。
    在白絮飞看来,自从引进国外技术和品种在云南试种以来,他就一直有着“心惊肉跳”的感觉,因为在两三年的培育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以至于从来不关注天气的他也开始每天必看天气预报了。而“云南之痛”这个词用来形容百合在云南的发展现状也并不为过,一个业内公认的现象是:在东亚范围内,云南乃至中国进口来的百合种球质量是最差的,官渡区大哨村种植大户吴文春用了“绝对不是最好的种球”来形容。
    “荷兰的企业并不愿意看到中国掌握到核心技术,这关系到当地许多花农的饭碗问题。”白絮飞说,一方面荷兰的相关行业协会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会议,为新品种的推广设立一定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内的诚信危机息息相关。“以前荷兰等地是向国内出口公斤球的(个头较小,一般按公斤计算价格,相对于按粒计算价格要优惠许多),但由于一些企业购买后用来做种球却不愿意出专利费,渐渐也就没有此类产品可供国内公司进口了。”
    以获得“西伯利亚”和“索邦”两个产品种球生产授权的融成生物为例,因其种球的来源属真正意义上的母球,仅专利费就需支付3元/平方米左右,这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一笔小的开销。然而云南的很多企业并没有获得授权,这也使得以荷兰为代表的国家对中国市场缺少足够的信心。
    在此背景下,云南发展百合产业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并不意外,而近年来云南的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的确在努力当中。以云南百合的龙头企业——玉溪明珠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成长为既有种球培育、生产种植,又有采后处理、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企业。然而产业链过长也使得其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一定就可以把每个环节都做好。
    “这就好比只有那么一捆柴,却要烧好10锅饭,就难免有夹生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这样形容明珠的发展现状,事实上,明珠一家企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在荷兰几乎都是交由不同的企业或单位完成的,全部交给一家企业做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了。
    正如白絮飞所言,百合这个圈子并不大,全球出产百合种球的国家也只有荷兰、法国、智利、新西兰等少数国家,而除了荷兰之外的其余国家也多是在荷兰的技术力量支持下形成的,作为出产百合大省的云南,只要分工明确,依托社会的全产业链分工合作,按规矩办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球根花卉大省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新闻助读
    球根花卉是指根部呈球状,或者具有膨大地下茎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偶尔也包含少数地上茎或叶发生变态膨大者。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供栽培观赏的有数百种,大多属单子叶植物。百合、马蹄莲和剑兰等少数球根花卉品种在云南分布较为广泛,又以百合为首。
    球根花卉系多年生草本花卉,从播种到开花,常需数年,在此期间,球根逐年长大,只进行营养生长,待球根达到一定大小时,开始分化花芽、开花结实。也有部分球根花卉,播种后当年或次年即可开花,如大丽花、美人蕉、仙客来等。
    前8月进口总额达2.4亿元
    “探讨云南球根花卉的现状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探讨百合种球的发展现状。”云南省花卉技术推广中心陆继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云南四大鲜切花之一百合,至今已有20多年的生产历史,在全国百合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百合在云南的主产区几乎全部集中在滇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昆明的嵩明、寻甸、晋宁及周边地区,玉溪的红塔、江川、元江,以及曲靖的会泽等地。
    省花卉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云南百合生产规模逐年增加,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1.48万亩增至2011年的2.8万亩,年均增幅11%;总产值顺序从7.0亿元增至14.59亿元,年均增幅9.5%。
    伴随着产值的增加,云南进口百合种球所花费的资金也在增加。云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副主任丁元明告诉记者,今年1—8月,云南进口百合种球的数量已达到8000万粒,进口金额在2.4亿元左右。
    “百合95%以上的种球依赖进口,另外不足5%的种球归根结底也是源自国外。”云南融成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融成生物”)董事长白絮飞说,目前市场流行的品种几乎100%是外来品种,以“云樱”、“云霞”为代表的本土品种很难在市场上看到。
    “今年价格便宜些,每粒种球的价格在3元左右,前两年贵的时候每粒要花4、5元,单从生产成本来看,种球的成本要占到全部成本的70%以上。”在晋宁县昆阳镇,敖玉保种植百合已有15个年头了,15年来,他似乎已经习惯了百合种球带来的烦恼,“市场价是多少我们也决定不了,一般是刨去种球成本和种植成本加2元钱定价,所以种球价格高的时候,百合的价格往往也会高一些。”
    与3元对比鲜明的是一组来自业内的数据:每枝百合夏天的种植成本在0.8—1元之间,冬天在1.5元左右。两相比较,3元的种球价格不可谓不高。
    国产种球质量跟不上
    敖玉保的百合种植面积虽说只有几十亩,但却一直走“精品”线路,每年买回来的种球只是当年种植,过后即放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代球”。“也不是不愿意使用国产的种球,只是开花的质量不好,病虫率也高,用过一年后就再也不敢用了。”敖玉保说起种球的话题语气中充满了无奈,“虽然使用国产种球的成本要低一些,但由于鲜切花市场价格提不起来,赚的钱反而要少些。”
    敖玉保言语中透露着国产种球的尴尬现实。目前,国内百合种球的繁育及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东北沿海、甘肃的黄河沿岸等地,种植面积及规模以云南居首。但云南虽有明珠、格桑等企业在从事百合种球的生产种植,在国内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种球推广依然任重道远。
    “明珠的种球由于病毒率较高,种植户认可度并不如外界所说的那么高,加上要规避卖给种植户所要承担的风险,生产出来的种球多用于企业自己生产种植。”一位曾在明珠工作一年多时间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明珠想方设法想从荷兰引进一流的种球,但事与愿违,以荷兰为代表的百合种球企业并不愿意看到百合种球实现国产化。
    关于明珠的百合种球的市场现状,记者也从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处得到了印证。“进口种球的带毒率一般不超过10%,而以明珠为代表的云南企业生产的百合种球一般有20%—50%的带毒率。”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吴丽芳解释说,百合种球一般要经过“原原种—原种—母球—商品球”的培育过程,每个阶段允许的带毒率不同,而只有经过这个程序培育的商品球才是最稳定的。
    与之相对比的是,包括明珠在内的本地企业一般使用进口商品球进行鳞片繁殖,由于商品球本身不具有稳定繁殖功能,出现高病毒率、产品不稳定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那就是一些生产国产种球的企业并没有获得正规渠道的授权,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种球既不是“洋种球“的国产化,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种球。
    夹缝中的选择
    一边是高昂的进口价格,一边是国产化种球的不理想,处于两难之中的云南种植户该何去何从?
    并不是所有的种植户都有勇气像敖玉保一样只走“精品”线路。官渡区大哨村的吴文春是远近有名的百合种植大户,2000亩的种植面积一年可为他带来30—40万的纯收入。虽然他选择的种球依然全部来自国外,但却由于种球的高价而选择了重复使用,也就是所谓的“二代球”、“三代球”,甚至“四代球”。
    “种球主要来自荷兰,买一次可以用3—4年。”吴文春并不否认二代球、三代球对品质的带来的影响。“二代球的品质肯定不如一代球好,但选择偏高寒的地带种植的话问题也不大,总体算下来收益还是比全部使用一代球要高。”吴文春说。
    吴文春此前同样试种过国产种球,但效果并不理想:“进口种球可以反复使用3、4年,而国产的种球顶多用两年就不行了,算下来成本比进口球还高。”二者权衡之下,吴文春选择了每年买进一批进口种球,更多的使用二代球、三代球甚至四代球,而他的选择也代表了云南多数百合种植户的心声。
    融成生物总经理李志告诉记者,一代球由于成本、品质较高,因此所产鲜切花的市场价也不低,多用于出口。“白天的斗南花卉市场,能看到的百合基本上就没有一代球的产品,由于二代球的价格只有一代球的1/3到40%,所以很多人农户都会反复使用进口种球,直到三代、四代,在云南的百合种植户中,纯粹只做一代球的比例不到10%。”
 云南保护品种商品化低
    “种植户的选择也多是出于无奈,目前的流行品种都是经过多年市场检验的,云南虽然也有自己的新品种,但推广起来却并不容易。”吴丽芳说,国内市场目前已申请受保护的品种有70多个,其中40多个属于国外品种,“云南有10个左右的品种也在申请之列,但就其商品化而言并不如现在流行的‘西伯利亚’、‘索邦’、‘黄天霸’等品种,所以推广起来很难。”
    而实际上,云南并不缺少百合的育种资源。全世界百合属植物约100种,其中中国原产43种以上,而广阔云南横断山区,千变万化的自然生境,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形成条件,许多百合种在其分布区内自然变种与生态型很多,是重要的遗育种亲本材料。
    据中科院昆明植物经冯国楣教授整理资料中显示,云南百合科植物有32个属120余个种及变种。例如云南大百合(变种)、玫瑰百合、黄花百合(变种)、红百合(滇百合)、苍山百合等均以它美丽的鲜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有极高的园艺观赏价值,然而这些丰富的百合科野生花卉植物很多仍旧处于野生状态。
    “云南育种乏力的主要原因还是起步太晚,至今只有10多年的育种历史,而荷兰则在百年以上。”吴丽芳说,云南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很多百合资源对世界花卉育种工作者具有很大的诱惑,想获得云南百合种的国外人士不乏其人。“10多年的时间在品种研发上也已有不少收获,遗憾的是,新品种的推广并不容易。”
    “缺少政府支持的推广行为对企业而言本身就缺乏吸引力,风险大、收益难等问题会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另一位研究员王祥宇说,和公司、种植户一样,科研单位的研究热情依然高涨,但中间的推广环节则十分脆弱。“这就造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即使遇到好的品种推广起来一样困难。”
    规模化扩繁或是短期出路
    百合原生种资源丰富的云南,面对百合种球话语权的缺失,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吴丽芳认为,和玫瑰、康乃馨等草花不同,百合从育种到新品推广一般要经过10年以上的时间。“康乃馨等生长周期只有半年左右,推广起来非常容易,而百合即使培育出新品种要达到推广效果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就出现了很多企业‘不要钱也不敢实验’的情况。”
    “目前国内的很多项目一般是五年规划,而这实际上很不适合球根花卉研究。”吴丽芳说,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出台持续性的扶持措施,着手建立“原原种—原种—母球—商品球”的完整技术体系,并引导企业对国内新研发的产品予以种植推广。
    和吴丽芳的观点略有不同,正在从事种球扩繁的融成生物总经理李志认为,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育种而是扩繁。“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近10年的时间,而通过正式授权,引进国外先进品种和技术,在本土实现百合种球的规模化扩繁才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
    在李志看来,借助“外力”实现种球的国产化同样可以摆脱对进口种球的依赖,而这当中掌握核心技术,引进一流的品种应成为关键所在。
    针对今年百合种球价格受经济环境影响而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省花卉技术推广中心陆继亮分析说,当进口球价格大幅下跌时会对已有的种球再次造成冲击,当低价位进口种球成为国产种球的替代品时,一些花农会愿意放弃购买国产种球或二代种球,增加进口种球的生产量,结果导致百合种植规模增加,国产种球销售受阻,同时也将打击进口贸易商的信心,“这可能也会导致下一轮进口种球总量减少,而进口种球价格反弹之时,或许也是国产种球需求量增加,行情迎来曙光之时。”(殷雷)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