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来,党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建设领域,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在党中央领导下,我省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方面奋起直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引进和选育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品种共308个,通过国家审(鉴、认)定的品种共有70个;1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主持5项),1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8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这份不俗的成绩单背后,民间科研力量功不可没。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农业领域民间科研力量生存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大力扶持农业民营科研,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些从事农业科研的专家表示,与工业科学研究相比,农业科研往往不被重视。当前我省农业科研的现状,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农业科研不受重视,位于体制外的民间科研力量更是雪上加霜。记者在古田采访时,不少民办科研机构负责人就表示,经费是制约他们发展的最大问题。他们能向上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几乎为零。此外,农业科研技术人才通常扎根在农业大县,政府财政较困难,对科研扶持力度有限,也进一步制约了民间农业科研力量的发展壮大。
有识之士指出,民间农业科研力量与体制内农业科研力量不同,他们扎根基层,与农民联系更加紧密。其研究项目往往能对农民增产增收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此外,农业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必将更加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考虑到背后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扶持民间农业科研力量发展,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切实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