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西南优质烟区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烟区以种植烤烟为主,辅以少量白肋烟烤烟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的12个区县,白肋烟仅在万州、奉节两地种植。
近年来,通过对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和实践,重庆烟区生产的烟味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逐步形成“醇香柔顺,馥郁舒适”的中间香型山地特色,目前已经进入多种全国一流卷烟大品牌。不仅如此,重庆现代烟草农业也成为重庆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并为“富民兴渝”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规模化种植增加烟农收入
规模化种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重庆烟草紧紧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市场化意识提高的时机,加快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
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烟草局针对传统烟叶生产零星分散,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等特点,积极调整区县烟叶种植计划,稳步推动烟叶生产向宜烟地区集中,截至去年,全市产烟区县从直辖前的17个减为12个,种烟乡镇减为215个。
与此同时,市烟草局依靠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向种烟能手集中。还积极引导合理轮作,注重发展以烟为主的配套农业生产经营,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40―120亩种植专业户和120亩以上家庭农场,着力培育“精于种烟,以烟为生”的职业烟农。
2011年,全市有烟农37737户,户均规模达17.8亩,同比增加7.5亩,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75亩。其中40―120亩种植专业户2251户,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4.37%,120亩以上家庭农场172个,占全市种植面积5.02%。
随着规模化种植程度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烟农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全市烟农收入近2万元,其中黔江区麒麟村烟农户均规模43亩,户均收入10万元。彭水县靛水乡农民田茂盛连续几年种烟100余亩,年收入均超过25万元,纯收入13万元以上,并逐步带动了周边亲戚、邻居等一批人走上规模化种烟致富道路。
推进专业分工促进减工降本增效
在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庆市烟草局重视生产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完善,重点推进以综合性服务合作社为载体的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步把烟农从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环节解放出来,不断降低烟农投工投劳,实现烟农增产增效。
“我两个娃儿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下我老两口,那些地不种了就租给老板,然后给老板打工。这就叫地不荒、人不闲。”60多岁的任学农是一位资深老烟农,但他选择给武隆县金弘烤烟专业合作社的种烟大户聂茂打工。任学农说:“没合作前,我们这些空地、老人没人要,合作后不仅土地、老人显金贵了,而且还多了一个身份股东。”
巫山县官渡镇双树村鑫鑫烤烟专业合作社65岁的曾银柱说,以前他和老伴种了5亩烤烟,收成好时年收入达到1万元。随着年龄不断增加,他自觉体力越来越差,于是以每亩150元的价格将5亩地租给鑫鑫烤烟专业合作社,自己和老伴则来到合作社打工。
目前,曾银柱每天工资为70元,老伴每天工资为60元,去年3月初至9月底,夫妇俩已挣得1.8万多元,到11月烤烟烘烤结束,他们的打工收入将超过2.5万元,比自己种烟时多1倍多。
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原本烟农凭一己之力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或解决起来成本高等诸多难题一一被破解。同时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烟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烟农在增产增收、提质增收基础上实现节本增收,也因此变得比以前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