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晓敏)小麦胞囊线虫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市小麦的一种新病害。我市自2003年11月发现该病害以来,由于虫源不断累积、传播,近几年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昨日,记者到市农业部门采访时,市农业专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应大力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以免影响小麦来年收成。
据介绍,小麦胞囊线虫病常成片发生,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很像缺肥症状,在小麦苗期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发病初期,麦苗中下部叶片发黄,然后由下向上叶片逐渐发黄,苗子瘦弱、矮化;受害小麦根系分叉多而短,丝结成乱麻状,对小麦分蘖和正常生长影响很大。在返青拔节期,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根部有大量根结。在灌浆期,小麦群体常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大小如针尖),成穗少,产量低。
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要选用抗(耐)病品种。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推广种植太空6号、温麦4号等抗病品种,这样可有效减轻该病危害。二是要与其他非禾谷类作物(如油菜等)隔年或3年轮作。三是要精耕细耙,提高土地质量,有条件的可以在播种后适当镇压。这是因为胞囊线虫是好气性的生物,土壤越疏松,越有利于它的活动。因此,精耕细耙,提高土地质量也是控制病虫害有效的措施。四是要加强管理,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以提高植株抵抗力。
要精耕细耙,提高土地质量,有条件的可以在播种后适当镇压,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以提高植株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