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热门话题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不要盲目轻言“民工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02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88

    最近一段时间,珠三角频繁出现“民工荒”的呼声,但从在东莞调研的情况来看,招工企业开出的工资涨幅仍然十分有限,从而形成工厂招不到人、工人找不到工作现象同时存在的僵局。

  此前,广东惠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举行节后首场招聘会,14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1500多名求职者进场竞聘岗位,最后900多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招聘会上中低层岗位招工比较容易,这类求职者也比较多,而普工和高技术人才最难招到,一些企业称出现缺工现象。

  长期以来,一直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意识中的国人,面对现在冷不丁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多少有让人喜忧参半的感觉。喜的是,“民工荒”的出现,多少能够迫使雇主提高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忧的是,提高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从而使国内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的优势,将会造成吸引外资能力的下降,从而失去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崛起的机会。

  事实上,所谓“民工荒”并不准确。一味炒作“民工荒”,不仅是对公众的一种误导,更对改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劳动待遇不利。不可否认,以往政府出台的有关保护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待遇的政策,都会面临着国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与之相适应的“比较优势”这两个瓶颈的制约。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出台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但似乎都面临着难以贯彻执行的尴尬,尤其是对于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说,因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低端劳动力市场近乎于“无限供给”,供远远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使得身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工资根本提不起价来。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折射出国内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但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缺工”和“招工难”,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逆变,更不能用“民工荒”来以偏概全。从深层次来说,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只是局部的结构性缺工。只要政府主管部门在信息导向上适当作出一些调整,或者是雇主在待遇上稍微作出一些提高,“招工难”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尽管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是短暂的、局部的,但却能表明目前劳动力供给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正在改观,农民工对于低薪的承受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劳动条件,不仅是社会舆论道义的诉求,也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但农民进城务工远还没有到待价而沽的时候,相反,倒给农村劳动力输出提出新的难题,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空有一身力气的农民工,是难以胜任新岗位的要求的。因此如何满足企业对技术“蓝领”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大量进城务工农民专业技能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输出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企业生存、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苛求用人企业在招工中降格,也不能总是希望用人单位来承担员工的培训职责,这就要求农民工输出和输入地政府,能像培训城市产业工人那样,积极担负起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技能的重任。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局部、暂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并不能增加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与雇主“讨价还价”的筹码。要彻底改变进城务工农民的生存状况,还需要政府予以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切实解决他们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为进城农民工提供赖以生存的就业岗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新一波的“民工潮”还会接踵而来,轻言“民工荒”尚为时过早。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