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网 » 资讯 » 热门话题 » 正文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市场行情 分析预测 专家观点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热门话题 粮油米面 瓜果蔬菜 禽畜肉蛋 文化旅游 苗木花草 种子化肥 机械电子 其他产品 

别让农民走出“卖难”又跌入“难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20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211

    曾几何时,粮食增产的同时必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粮食“卖难”。那时候“卖难”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增产了,但是加工能力、仓储能力都跟不上,国家和企业对增产的粮食一时无力收购,农民卖粮难。这几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六连增,很多地方、很多作物已经是七连增,农民的粮食不仅没有出现“卖难”,相反,随着近几年我国连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随着粮食加工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调节作用的不确定性,粮食越多越紧俏。另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种粮农户的经营规模逐步增大,粮农对手中粮食的增收作用越来越在乎。在这样多重因素作用下,如今,农民手中的粮食越来越“难卖”了,用粮食收购行业的行话说就是“惜售”。其实,“惜售”是农民对市场不能把握的表现,“惜售”并没有使农民真正获利。帮助农民走出如今的这种“难卖”窘境与帮助他们走出当年的“卖难”同等重要。

  这几年,几乎所有粮食品种上市之初,都伴随着“农民惜售”。最近水稻收获了,有调查显示,“11月初,由于东北地区农户惜售心理异常严重,稻谷收购困难,使得托市粳稻销售量大幅回升。预计短期东北农户惜售心理仍然强烈,南北地区新稻收购差异将进一步扩大。”“经过前期连续下跌,目前江苏、安徽新粳稻收购价格已处于相对合理价位,随着与东北稻谷价差的拉大,苏皖大米销量增加,同时,农户惜售心理有所抬头。”也就是说,越好卖时农民越“惜售”。为啥呢?市场人士分析,“当下稻米走势的北强南弱现象预计将难以持久。首先,东北地区粳稻产量没有明显减少,总体供应不成问题。其次,北粮南运政策尚未出台,将导致大量的东北稻谷不能及时运到关内,而价格偏高将削弱东北粳稻的竞争力。第三,虽然稻谷上市量增加,但受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强烈支撑,东北入关稻米对南方稻米的压力减少,销区大米需求呈现增长势头等因素,将有助于南方大米恢复其昔日的市场。”三个原因有两个是政策因素,也就是说,农民“惜售”或者说市场走势与政策有关。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面对的市场环境完全改变了。近几年,各种市场机构都在频繁地举办各种各样的粮食会议,都是“国际会议”。国际粮食市场冲击国内加工企业,国内加工企业冲击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冲击收购市场。这种模式像海啸又像多米诺骨牌。农民是最后受冲击的也是冲击力的最终点。如今东北农民卖大豆,要看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要了解巴西农业咨询机构塞拉瑞斯公司是怎么说的,要分析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每周三发布的周报。这几年,东北豆农还都学会了看美国芝加哥和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走势。曾几何时,吉林的玉米大批量地霉烂在公路边上,政府发誓要通过发展玉米加工产业让产粮大省走出窘境。这几年,粮食深加工、畜牧业转化利用在各主产省蓬勃兴起,几乎所有作物现在都形成了强大的加工能力,粮仓变厨房。大的有中储粮、中粮集团这样的巨型国企深入产区建厂,小的有县里的小加工厂得天时地利人和发展也很快。他们的收购行为直接影响农民销售。为什么这几年“订单农业”提得少了?因为在争抢货源时订单纷纷被现金撕毁,并非农民“不守信誉”。

  本来中国这么大,水稻分南北,小麦有冬春,玉米全中国,大豆看世界,卖粮并不难。难的是过去农民卖粮只对着“粮库”一家,现在要对着国家的,私人的;大企业,小商贩。过去有啥卖啥,卖多少是多少。现在,影响卖粮的政策每年都在变,就是一成不变的粮食收购标准,也能说变就变。有的时候粮食刚刚卖掉,一个政策就改变了行情,早卖的都亏了。这样的“教训”一次就够了,农民会在“惜售”理由上再加一条:“等政策”。其实盈亏往往是相对的,关键是农民卖粮这样一个并不应该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变得过于市场化,完全无规律可遵循。这对于农民来说太难为了,太复杂了。真的不知卖给谁好,不知啥时卖好,不知卖个啥价好,“一卖三不知”,就是“惜售”了其实也并没判断清楚。面对这种形势,政府应该加强服务,帮助农民理清思路,既按照不同的收购渠道进行适当的政策和收购方式的划分与固定,引导农民定向种粮、定向甚至定时卖粮,在种粮面积稳定的同时构建一个稳定的售粮模式。同时,卖粮的政策要与种粮的政策逐步衔接配套。因为种粮政策正在不断完善逐步稳定,农民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卖粮亦当如此。要用政策手段让农民在增产与增收两个环节上都满意。

  别让农民这么为难,这么窝火。别让农民走出“卖难”又跌入“难卖”。宏观调控对此应该有所作为。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