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机械电子 » 正文

刘淑娴 高山蔬菜“拓荒”人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4  浏览次数:614

刘淑娴(中)在指导农民防治高山蔬菜病虫害。涂传润摄

刘淑娴,长期扎根岳西山区示范推广高山蔬菜,她承担的高山蔬菜推广项目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先后荣获安徽省“十大杰出女职工”、“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她“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本报记者汪永安

“全国最大的高山无公害茭白基地县”、“安徽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岳西高山蔬菜可谓是闻名遐迩。近日,记者陪同原省农科院园艺所蔬菜室主任刘淑娴研究员来到岳西,探寻发展高山蔬菜之初的难忘岁月。

“那时除了农民自种自吃的菜,岳西没有一斤外销高山蔬菜,主要是没技术,也找不到适宜品种。是刘淑娴和她的同事带来了种子、菜苗和栽培技术,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种,点燃了发展高山蔬菜的科技星火。”在岳西县科技局,谈起高山蔬菜的发展,原副局长吴根苗十分动情。他告诉记者,刘老师能吃苦,在乡里就住农民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白天在田里种菜,晚上还要办技术培训班,忙到深夜十一二点。

石关乡是刘淑娴最初示范试种高山蔬菜的地方。1992年春天,48岁的刘淑娴带着两名助手来到这,指导农民试种了37亩高山蔬菜。这次回访,一到乡政府,闻讯赶来的村民就把乡里会议室坐满了。东冲村书记、种菜大户徐江庭一看见刘淑娴,就亲热地上前握着她的手问:“刘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年我家种的甘蓝苗就是您从合肥给带过来的!记得当时下连阴雨,您还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泥水到我田里,教我如何防治番茄叶枯病。”石关村村主任李新云回忆:当时只有砂石路,三轮车都没有,刘老师下乡进村全靠两条腿走。那时刘老师一进村,几十个村民自动跟到田头。刘老师马上就在地里现场指导。

1992年夏秋季节,石关乡37亩高山蔬菜取得成功,第二年,种植面积扩大一倍,番茄、甘蓝、辣椒、大白菜均喜获丰收。由于科学种植,石关村团结组刘会桃家4分地仅种了600株番茄,就收入2400元,这在当地轰动很大,农民们的观念彻底转变了:原来种蔬菜不光能自己吃,还是一个能赚大钱的产业!在石关乡的带动下,到1995年、1996年,全县一半以上乡镇开始种植高山蔬菜,刘淑娴也走遍了岳西能种蔬菜的山山岭岭,耐心向农民传授技术。1998年,国家科委专门在岳西召开高山蔬菜研讨会,推广岳西发展高山蔬菜的经验。此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又多次派专家进行指导,并进行高山蔬菜种植结构调整,确立了以反季节茭白、四季豆为主要种植品种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岳西高山蔬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岳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产值4亿元,成为该县第一支柱产业。“种菜是种粮效益的5倍至10倍,山区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县科技局局长储烨告诉记者,以石关乡为例,1992年,大部分农户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现在90%的家庭住上了红瓦白墙的小别墅,由于盖别墅的钱是种植高山蔬菜赚的,大伙形象地把别墅称为“茭白楼”。

春华秋实。经过20年的发展,刘淑娴和她的同事们当年的坚持和努力收获了累累硕果:高山蔬菜不仅成了百姓致富的大产业,也让岳西成为闻名大江南北的“中国绿色果菜之乡”。人物感言

农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让土地“长”出更多的财富。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