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种子化肥 » 正文

【走基层】好人李想的“爱心”水果超市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4  浏览次数:838

(记者张益菲)周末,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难得休息的日子,而在沈阳北二经街上的李想水果超市里,李想两口子已经带领大家忙活开了。在沈阳,“李想水果超市”是一家很出名的水果店。他出名完全是因为该店的店主李想。

生意场:宁可吃亏也要给客户实惠

“那三箱不行,赶紧再换,再从库里搬。”正在说话的人就是李想,他正在指挥工人将水果挨个装箱。这些在记者看来都差不多的水果,李想和工人们却挑拣了很久,“你看刚才那三箱,跟我这个装得它俩红度不一样,所以口感也差一点。这些都是给打电话订货的客户送去的,人家都没有看过货就订了,那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就更得给客户把好质量关。”面对记者的疑问,李想这样对解释。

在装货的时候李想会在每个水果箱上贴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电话,哪天开箱吃最好等信息,“留个电话,如果质量有问题了可以给我打电话。每箱子都有我电话消费者吃了也放心”

丛宇鹏是李想的老客户了,这次李想给他送完货,他非得要给李想装上两箱酒带走。“都是老客户了,这不赶上过节嘛。”丛宇鹏说,他还对记者讲起了两个人做生意里一件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有一回我要了十几箱山竹,结果开箱一看,不太好。李想接到我电话,二话没说连夜就给换了。大冬天的,不光天冷,水果价格比高。其实没保存好也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但人家也什么都没说,十几箱都给换了。”

正是凭着这股宁可吃亏也要给客户实惠的理念,李想的水果批发生意越做越大。他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能装七八千件货,要雇上三四十个工人才能忙得过来。

生活里:做好事是一种习惯

在生意场上,客户都说李想人仗义、水果品量好。而在生活中,他还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不仅自己做好事,连妻子丛明都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习惯。

据李想的邻居说,但凡邻居谁有困难,李想和媳妇都主动去帮助,从来不犹豫。像帮助给宾馆送床带被罩的大爷拎重物,帮卖烤冷面的阿姨推车,帮年龄大的邻居送菜送水果,这些都是常事。

“有一回,咱都不认识的一个人喝多了,躺那摔得满脸都是血。好多人围着都没人敢管,就丛明去给扶起来了。”而被他们帮过的人还有刑满释放人员,大学生,农民工,李想说,他觉得能帮助别人,是件幸福的事。不图啥,也不求回报。

感恩心:人生起落更知感恩

李想是河南商丘人。1991年19岁的他来到沈阳,用从家里带来的150元钱买了一辆“倒骑驴”,卖过烟,拉过脚,运过货,只要赚钱不违法的,他都干了。九个月时间,他就成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万元户。接着用这笔钱开了一家饭店,随着饭店生意越来越好,他又开了第二家。到1999年时他已是身家百万。提前当年,李想说:“一下有钱了,人就飘了,买衣服买手机,手机一部都一万多。有钱了就花,至于帮助人什么的,根本就没想过。”

但没想到,好景不长,1999年底的一场官司,一场大病,一次错误的选择,让这个百万富翁几个月间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练摊族。“那时就想找个宾馆一住,或者说最后的时间吃点安眠药。就那种想法”李想说。

在他最绝望时,妻子丛明一直在陪着他,鼓励他。失去了金钱,得到了的却是一生的爱人。随着李想身体的慢慢好转,两人又重新做起了小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水果生意。但是由于没经验,两个月后赔得只剩100块。说起那段日子,丛明含着泪笑着讲述了当时的经历。“我说最困难的时候,五块钱大米喝了一个礼拜粥,我的同学笑的前仰后合的,觉着我就像是说笑话”

就在李想的人生再次陷入低谷,租不起房,进不起货,在城市生活的想法濒临破碎时,邻居田美英阿姨的信任,让他再次站了起来。“这小子说话算数,第一次我借给他2000块钱,他说‘20天我就还给你,20天,自己那么困难,还兑现了,所以我对他很放心。他后来又来找我借钱,我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了。”

田美英的帮助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而周围邻居的爱心让“李想水果超市”变成了这条街上最有爱心的水果超市。丛明说:“当年带孩子在路边摆摊,忙起来顾不上孩子的时候,都是邻居帮忙照顾,我都应该感激人家。现在自己有能力了,能多帮人家一些是应该的。”

李想说,自己以前就是一个暴发户,而现在心态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很安心、很踏实。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