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来自美国的粮食危机正让中国的专家们寝食难安,也让远在加拿大的一块面积96平方公里的钾盐矿区的重要性凸显。这一切并非单纯的蝴蝶效应,而是因为钾肥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13亿人的餐桌。
最近3个月,受美国56年来最严重旱灾的影响,全球玉米价格上涨了23%,小麦价格上涨了19%。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发出“全球可能发生粮食危机”的警示。
8月1日,进口小麦对中国港口的报价与6月初相比,每吨上涨585元,涨幅达31%。虽然由于粮食连续8年增长,国家储备粮充足,专家们普遍预计,中国可以从容应对世界粮价异动,但毫无疑问,外部的不利因素加深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8月29日,多位专家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加拿大3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中钾项目)进行了论证。这一项目也是2010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期间签署的14个两国合作项目之一。
陈毓川、郑绵平院士等十余名专家论证认为,中钾项目地质资源可靠,建厂条件成熟,配套设施完善,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资源、生产、运输的整体条件,此项目有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国家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控股,尽早开工建设,将钾盐运回国内,满足国内市场,保证农民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储备钾肥就是储备粮食
一个远在加拿大的矿区与中国农民地里的粮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其所连接的300万吨钾肥项目以及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价值,让白发苍苍的学者们难以平静。
钾肥(氯化钾)作为一种重要肥料,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10个省份对水稻的钾肥施用量和增产效果进行的实验表明,按现行的施肥标准,每亩多施用一公斤钾肥,可增产4~6公斤粮食。
而现实是,我国钾盐(提取钾肥的矿物原料)资源严重不足,2010年国土资源部确定钾盐为我国紧缺的8种大宗矿产之一。中国钾盐的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36%。
我国钾资源主要集中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和新疆罗布泊盐湖,两个矿区开采量已接近极限,再过度开发,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中国钾盐协会副秘书长亓昭英说,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国内可溶解钾资源是9.3亿吨氯化钾,13亿人口只有9.3亿吨的查明储量,中国缺少可溶性钾资源,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国务院参事、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胡本钢认为,不仅仅是粮食,烟草、糖料,还有一些油料、蔬菜、水果都需要钾肥。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粮食种植在中低产田,钾肥有50%靠进口,企业“走出去”开发钾矿,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为钾肥价格上升,将导致农民种粮实际成本上升,最终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根据中国无机盐协会2011年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钾肥年消费量1200多万吨,国内年产量约540多万吨,每年近70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川国际)国际业务总经理、中国欧美同学会加拿大分会会长闫长明估算,如果加拿大300万吨/年钾盐项目建成,能够影响国际钾肥的价格,假设未来每吨价格少上涨100美元,折算下来一年也能给国家减少近20亿元的进口开支。
“国家要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钾肥储备制度,储备好钾肥就是储备粮食,就是储备耕地资源,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好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在论证会上表示。
参加论证会的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强调,钾资源不只是中国缺,美国、巴西、印度等农业大国也缺乏,今后对钾资源的争夺是全球性的。“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做好钾资源开发。”他透露,国家正在积极研究钾肥储备问题。
“这个项目(中钾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第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第二是打破跨国公司对资源的垄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国际铁矿石价格连年上涨,一年涨60%~70%,中国的钢铁行业不堪重负。现在国际矿业跨国公司很想在钾肥这个行业重演在铁矿石领域的美梦,“我们在钾肥这个行业一定要采取措施,自己寻找资源,打破他们的垄断。”
要打破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
中钾项目所依据的矿产资源在KP-488矿区。该矿区位于全世界钾盐资源最丰富的加拿大埃尔克波因特盆地中心,产矿区面积96平方公里。这一矿区的东部、西部、北部,是必和必拓公司的钾矿区块,南部是俄罗斯阿康肥料公司的钾盐区块。钾盐矿区几乎被钾肥国际巨头瓜分完毕。
民营企业中川国际经过艰苦的努力,于2009年获得了KP-488矿区的探矿权,2010年获得了采矿权。这被有关专家评价为:“如同打进去一个楔子,相当于我们在前边有了立足点,以后再买矿、再发展就好办多了。”
近年来,国际钾肥市场价格持续上涨,钾肥价格从2002年的150美元/吨飚升至2008年的700美元/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到岸价为470美元/吨。闫长明认为,一些钾肥国际垄断巨头限产提价,我国在世界钾盐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受制于人。
“我们始终有一个梦,要让中国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钾肥。我们用钾肥不再看外国人的脸色。”中川国际董事长孙昔铭说。
2007年,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国土资源部领导鼓励企业走出去在钾盐领域寻求突破,这让中川人深受触动。
2008年,孙昔铭找到国土资源部寻求支持。最终确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郑绵平亲自带队,在加拿大的埃尔克波因特盆地中心选定“靶区”。4年来,为了这个矿,中川人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所的科学家们常年往返矿区,零下30多度时照样施工勘察。
2009年2月,郑绵平、王志红、吴必豪等12位院士对KP-488项目进行论证,论证结果表明,“KP-488钾矿具有优质的大型钾盐资源远景,有建立大型钾肥基地的前景”。
2010年2月,加拿大北环勘探咨询公司(NorthRim)出具北美矿业通用的地质储量评估报告,表明KP-488区块氯化钾资源量为9.03亿吨。
中国地科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齐文曾经专门到矿区实地勘察了半年。据他介绍,从2008年中川公司获得采矿权后,总共打了7个钻,一共是9727米。根据7个钻孔计算结果,应该有11.93亿吨氯化钾,可采2.7亿吨。如果一年开采300万吨,可以开采近100年,是一个超大型的矿床,“整体来说我们认为,KP-488是一个优质钾石盐型钾矿,适合水溶法开采,不存在不利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
郑新立表示,他们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加拿大的钾盐项目。中川国际在加拿大获得钾盐采矿权,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可能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范例,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国内金融系统以及农业部门、化肥销售部门的支持。
“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比欧佩克石油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还要厉害,垄断程度更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300万吨钾肥项目如果建成,对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利于打破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
现在是难得的机遇期
十七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玉台强调,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要抢抓机遇。现在关键问题是要落实,把项目真正启动起来。
“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改委、商务部的支持很大,这给了我们信心。”孙昔铭说。
2011年,中钾项目获得了国家境外地勘基金补助4000万元。国务院、全国政协的领导多次批示,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的领导多次前往矿区考察。
“5年来,中川国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不仅培育了一支国际化团队,而且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迄今,中钾项目在地质、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基础设施配套、交通运输等方面进展顺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着双赢的原则,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充分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闫长明说。
去加拿大投资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和当地原住民的关系问题。有过多年加拿大生活经历的闫长明深知,在海外投资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协调与当地政府社区的关系,“很多人以为到海外开矿,拿到采矿权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第一步。加拿大人更在意来投资的企业对当地环境及社区的影响。为此,我们与当地人交朋友,还与加拿大印地安人协会签定协议,这为中钾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然而,好事多磨,资金问题正成为中钾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闫长明说,建设300万吨/年钾肥基地总体投入预计22.8亿美元,单靠中川国际显然难以支持这么大一笔投资,这也使得项目进程一拖再拖。
该怎么解决资金问题?论证会上,多名专家呼吁民营企业与国企强强联手,共同建设海外大型钾肥基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体制优势,实现资源、技术互补。
孙昔铭透露,目前,已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有意与他们合作建设300万吨钾盐项目,具体细节正在洽谈中。
郑新立建议,中川在稳步推进中钾项目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吸取中钢集团的教训,“稳扎稳打,投进去一部分钱几年收回,收回以后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避免陷入中钢集团当时的陷阱”。
韩俊认为,受美国对海外石油依存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海运价格大幅度下降。现在启动项目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是启动项目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本报北京9月4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