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油米面 » 正文

河南:农业科技助力粮食产量“十连增”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561

“回眸十年巨变中原”系列报道(五)

――河南:农业科技助力粮食产量“十连增”

人民网郑州9月10日报道:(记者洪涛)2012年夏收一结束,河南省就传来好消息:夏粮产量为3186.1万吨,比去年增产55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实现“十连增”。

河南省以占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河南省依靠农业科技这一“金钥匙”,探索建立了以良种推广、科技入户、高产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粮食产量再上层楼,粮食总产已连续5年超千亿斤,实现了“十连增”。

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优良种子让我的小麦亩产翻番”

在河南省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明告诉记者:“我家种了10亩地,6月交售了10980斤小麦,这全靠选择了优良小麦种子。以前选种是‘你看我,我看你,购种渠道混乱,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亩也就500斤左右;如今,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有时候是省农科院的专家为我们推荐良种,每亩产量都在1000斤以上。”

张文明选用的小麦种子,是近年来在河南省不断推广的“郑麦366”。

几年来,“郑麦366”在全省各地万亩示范方的测产结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亩高产示范方的产量在1200斤以上,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的产量在1300斤左右。

良种在粮食增产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河南省把培育良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优势,启动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项目。

2011年6月,南阳、洛阳、商丘等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产“对决”赛。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承担的“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选育的良种,进行了实打验收。郑麦7698、洛麦23、平安8号等6个小麦新品种亩产均超过1400斤,商丘郑麦7698以亩产1512斤的傲人成绩,成为优质小麦高产“状元”。

统计显示,河南省小麦品种已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100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最高亩产可达1512斤。小麦良种覆盖率近100%,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在50%左右。

如今,“郑麦9023”、“百农矮抗58”、“郑麦366”等一批优质高产品种,不仅成为河南小麦增产增收的“主力”,而且在全国许多省份“开花结果”。与此同时,一个由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和农民育种专家组成的农作物品种育种攻关队伍也在河南省形成。以许为钢、茹振钢等为代表的小麦育种专家享誉省内外。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田间开展现场技术培训

“我们奔波于中原大地,把论文写在田间”

许为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要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经过不懈奋斗、艰苦劳动,”许为钢感慨地说。为解决“郑麦9023”抗赤霉病这一世界难题,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建立病圃、繁殖菌种、探索接种方法,到形成大规模的后代接种选择程序,一干就是6个小麦生长周期,每年后代的单小花接种选择量达到了2万单株以上。他带着工人们晴天头顶烈日、雨天撑着雨伞不间断工作,终于将苏麦3号的赤霉病抗扩展特性通过杂交、单小麦接种选择等技术方法转入到郑麦9023之中。

2001年至2003年,该品种先后通过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审定和黄淮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麦区国家审定,并开始生产应用。2003年至2008年,该品种连续6年种植面积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2.1亿亩,为改善我国小麦商品粮品质和抵御国外优质强筋小麦的商业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我们所组织了秋粮党员专家科技服务队,农民有需要我们随时出发。”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说,“农民是粮食生产主体,好技术最终要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去年,河南省小麦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河南省农科院组织以党员为主的近百名专家,全力打造科技支农服务队伍,奔赴农业生产一线。

河南省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雷振生告诉记者:“三天时间,我们专家组跑了五六个地市十几个县指导抗旱和田间管理。”。

60岁的玉米专家胡学安除了到乡间指导生产,还专门向农民公布了咨询电话。他的电话成了农民咨询科技种田的“热线”。

“五一、十一、元旦,正是麦田管理的关键期。节假日在田间地头忙活对我们是一种常态,”小麦栽培专家李向东说。

专家们奔波于中原大地,让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千家万户开花结果,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持。

滑县粮食高产示范区

小麦丰收

“跟着专家学,我家的小麦产量能顶以前一个生产队”

在粮食总产已连年超千亿斤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

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研究员认为,河南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必须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当73岁的浚县农民刘宗合看着自己两亩小麦的鲜重最终定格为1466.58公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是把我的10亩土地都按照专家说的那样种粮食,我收成可就厉害了。我当生产队长那会儿,一个生产队也就打万把斤小麦,现在我一家能顶以前一个生产队!”

“以前俺种地信神,如今信咱科技人;以前敬天、敬地、敬龙王,如今有空就进科技人的大课堂”。这是刘宗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粮食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单项突破到集成推广的转变。

许昌县陈曹乡农民曹大伯告诉记者:“高产创建跟着学,专家咋着咱咋着,现在俺们农民种简单多了,跟着专家学。”

陈曹乡高产创建示范区按照“整村推进、一户不漏、连片作业、统防统治”的原则,示范区内统防统治率达100%。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农业人口外出务工后,一家一户防治病虫害难的问题。

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已建设万亩以上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300多个,平均亩产达1062.84斤,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

浚县、修武县和孟州市等县市的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1300斤,鹤壁市淇滨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392斤,创全国万亩集中连片小麦高产记录。

作为河南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的见证人,马万杰说,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要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更是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农业工作主题。河南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提高粮食总产,这条路子走对了。

重视科技创新,就是重视农业的未来。河南省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必将对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编辑:阿乐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