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油米面 » 正文

粮食生产连跨新台阶之路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592

新华社郑州9月13日报道:(记者李钧德张兴军)“十五”以来,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科技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连续八年增长,连续六年超过千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惠农政策全面实施种粮面积逐年增加

金秋九月,暑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一大早,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农民王福军便来到责任田里,看浚单20玉米新品种的长势。

“你看看这穗,这籽,后期如果没有大的灾害,我这一亩地收700公斤玉米肯定没有问题。按现在的行情,至少能卖1500元。再加上一季小麦的收入,还有各种惠农补贴,这地真是越种越有劲头了。”

种地有劲头的不仅是王福军,近年来,在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河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全省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201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790万亩,比2001年增加了1556万亩,增长11.8%。其中夏粮面积由7323万亩增至8030万亩,增加707万亩,增长9.7%;秋粮面积由5910万亩增至6760万亩,增加850万亩,增长14.4%。

“在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不仅没有减少,还能逐年有所增加,这充分说明,中央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而且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如此表示。

科研推广力度加大优质高产良种增加

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政策要动力的同时,河南省还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河南省高度重视农作物良种的培育和推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在全省形成了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和农民育种家组成的育种攻关队伍,选育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的粮食新品种。如今,“郑麦9023”、“矮抗58”等小麦品种、“郑单958”、“浚单系列”等玉米新品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小麦和玉米的主导品种;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河南籼稻区推广率已超过60%,为全国之最。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粮食亩产的稳步提高。

在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的同时,河南省还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现代粮食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创建规模不断扩大。

据河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鹤壁市建设的5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2011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15.6公斤和751.5公斤,创两项全国同面积高产纪录;2012年该市小麦高产再创纪录,浚县新镇5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25.5公斤、淇滨区钜桥镇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697.1公斤,为河南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开创先河,积累经验。

增加投入夯实基础

粮食连续八年增长

在加大科技对粮食增产支撑作用的同时,河南省还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基础更加夯实。

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1年期间,河南省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350多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76万亩,2011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72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1.5%;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0多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7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5万亩。

投入的增加既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又使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2001~2011年,河南粮食总产由824亿斤增加到1108.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年提升285亿斤,幅度为34.5%。其中夏粮产量由467.7亿斤增加到626.4亿斤,增长33.9%,秋粮产量由356.3亿斤增加到482.2亿斤,增长35.3%。

据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介绍,2004年以后,河南省粮食生产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总产连跨新的台阶,即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11年跨上900亿斤、1000亿斤、1100亿斤三个台阶。与此同时,还实现了自2004年以后连续八年增产,自2006年以后连续六年超千亿斤。





编辑:淑芳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