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油米面 » 正文

利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 粮食银行黑龙江兴起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530

□本报记者胡东林

粮食也能存“银行”?是的。在黑龙江,农民到粮食“银行”存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不过,这里说的“银行”已变成粮仓。

老李就是东北大地上那些开办粮食“银行”的人之一。初见老李,怎么也不会将这个脸庞黝黑、身材中等的农民和印象中的“银行家”联系起来。“别小看我这‘银行,这两年到这存粮的人可不少呢!”眼看着东北秋粮集中上市期即将到来,刚刚给自己放过长假的他又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每年的营业旺季要来了。

老李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在当地靠粮食贸易起家。他的粮食“银行”听起来新鲜,理解起来却并不复杂。“要弄清楚什么是粮食‘银行,你得从了解我怎么收粮开始。”老李介绍,东北农民售粮以往都是根据价格高低、距离远近选择收购点。从定价方式看,以往买卖双方多采用“一口价”方式成交,即农户和收购商之间直接讨价还价,直至双方达成妥协。然而,随着交通日趋便利和信息共享程度不断提升,近两年市场定价模式已发生重大改变,“延期点价”成为粮食贸易更多采用的模式。

“别人坐等收粮,我却坐等价格。”老李说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来滔滔不绝,嘴里不时蹦出一些浅显而又颇具含义的词语,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延期点价”,就是农民在粮食运到收购点后并不立即结算,而是将其放至收购点的仓储中。此后,农民可根据市场行情波动选择一个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时点和价格结算,具体参照的可以是周边现货行情,也可以是期货价格。显然,粮食“银行”出现,让农民售粮风险大大降低了。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原本由农民承担的风险转嫁到粮食“银行”身上后;一旦在“储户”点价后行情下跌,那“银行”岂不要吃大亏?“生意场上没有‘活雷锋。”老李笑言,自己的粮食“银行”能生存发展下去关键靠两个“法宝”。

一是以合作社为通道,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借助自己牵头组织的合作社,老李自己承担保证金等成本,通过期货公司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微博)进行保值交易。在市场价格达到或超过正常种植利润水平时,以自身生产量的一定比例卖出保值;在市场价格极度低于生产成本时,买入期货摊低生产成本,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经营,充实粮食“银行”的“资本金”。老李在合作社之外没有忘记老本行――粮食贸易。此时,期货价格为其日常经营提供权威的价格参考。2011年底玉米期货走强,老李在国储价格出台前的11月中旬就以0.79-0.87元/斤收购玉米(约含28%水分的潮粮)15000吨。随着价格不断走高,这批粮食再运至大连、营口等港口销售后,扣除仓库租金25万元,老李全年收入仍超过百万元。提起这一幕,老李至今还乐得合不拢嘴。

开银行最怕的是储户挤兑,不过在老李的脸上看不出他对此有什么担心。一方面,依托近十年来的现货经营基础,自己在销售客户及资金方面都已具备较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合作社资源,他还有更为迅速和全面的信息优势。“周边找不到比我出更高价的地方,运过来的粮食怎么可能再运走?”这位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银行家”信心满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