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共和国高级中学,学生们在食堂打饭。
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10月16日是第22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今年设立的主题是“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强调合作社在改善粮食安全和促进消除饥饿方面的作用。由于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等一些重要产粮国粮食减产,世界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为了消除饥饿,引起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9年的第20届大会上决定,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20多年来,通过该组织的努力以及“世界粮食日”的宣传作用,全球饥饿人口自1990年以来已经减少了1.32亿人,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比例从23.2%降低到了14.9%。然而,目前全球仍然有9亿左右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而最新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显示,至少有20个国家的饥饿状况处于警戒水平或极端警戒水平。
今年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减产。美国自夏季始就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旱情,美国农业部11日预计,今年玉米产量将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玉米和大豆大面积减产,造成市场供应量不及前一年的消费量,为1974年来的首次。此外,由于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农作物产量受到持续旱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今年的全球谷物产量预期由原先的22.95亿吨削减至22.86亿吨。
粮食减产的后果必然是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价已经在过去10年间翻了一番,而粮农组织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9月继续攀升,接近2008年造成25国动乱、爆发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联合国因此警告,若全球粮食持续“入不敷出”,明年恐爆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一方面是粮食减产、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是严重的粮食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大部分来自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其中,欧盟每年浪费的粮食达89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浪费粮食179公斤。美国人每年扔掉的农产品、肉类、海产、奶类等可食用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40%。如果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的饥饿人口。
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版图上,非洲地区的情况最为严重。由于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非洲国家都存在着粮食短缺问题。1990年至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从17%上升至2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很多海外资本纷纷介入非洲农业生产。大量廉价土地被收购,生产的粮食却用来出口,对改善非洲的饥饿状况无益,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圈地”的担忧。德国世界饥饿援助组织主席迪克曼表示,“国际投资需要有当地组织来保障透明性和小农场主的参与,因为农业协议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状况。”联合国重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正是希望通过合作社将农民和小生产者组织起来,增强他们应对市场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并影响政策的制定。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正在罗马开会。只有各国共同努力,一方面利用科技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减少浪费,才有可能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