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强科技、重推广为抓手,以粮食增产增效为目标,实现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据市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今年全市粮食单产预计为253.2公斤,较上年增长了6.7%,预计粮食总产可达196.4万吨,较上年增长10.6%,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
预计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
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95.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5.8万亩(其中马铃薯294万亩、玉米186.5万亩、小杂粮196.4万亩、大豆91万亩),较上年增长2.9%;预计单产为253.2公斤,较上年增长6.7%;预计粮食总产为196.4万吨,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10.6%,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
增加粮食总产,单纯依靠扩大播种面积潜力有限,今年全市粮食再次实现增产,科技对提高粮食单产贡献更加突出。市农业局在定边、靖边、子洲、神木、米脂等县,通过对玉米、马铃薯、谷子、大豆等作物实地调查,采用高产集成技术较传统生产技术增产1倍左右。如:靖边县5.5万亩旱地玉米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平均单产861.9公斤,较传统种植方式亩增产376.5公斤,增幅达78%;在定边郝滩乡庙峁子村、神木花石崖王家洼村调查,每亩旱地玉米较传统生产方式增产82%―118%;在靖边黄蒿界乡五合村入户调查,采用高产集成技术种植的马铃薯较传统方式平均单产提高87%。
规模化粮食生产效益显著
今年,定边县旱作高产集成技术玉米种植在50亩以上的有300户,按照今年玉米市场价格每公斤2.2元计算,扣除成本后每亩收入达1500元,较传统种植方式亩收入提高1倍,户均收入突破7万元的有300户。定边县郝滩乡庙峁子村共种植玉米6500亩,玉米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一半,达到5000元,而该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元,收入大幅度提高归因于规模化种植和旱作农业高产集成技术推广等。
今年粮食生产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政策好”。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加快全市马铃薯良种化进程,市级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免费向12个县区提供脱毒紫花白原种54万公斤、一级种270万公斤。发放地膜补贴资金1072万元,玉米良种补贴资金1131万元。
另一方面,更得益于“人努力”。今年,市农业局以旱作农业示范和高产集成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创新完善农机农艺结合、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推广“双沟覆膜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和集雨补灌为主的旱作节水技术、抗旱耐旱品种为主的生物抗旱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培肥地力技术、保护性耕作为主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绿色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6项高产集成技术。超额完成了省农业厅旱地全覆膜玉米7.33万亩高产创建任务,完成面积达到13.6万亩,超计划任务86%,平均单产超目标产量12%。二是大力推广百万亩玉米、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的“双百万工程”和小杂粮“515”工程。以增加密度、提高整齐度、促进成熟度为关键点,以郑单958号、登海9号、榆单9号、先玉335为主推品种,以种子包衣、合理密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完成核心示范区1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使全市玉米平均单产提高19.3%。推广以品种优良化、种薯脱毒化、茬口轮作化、施肥配方化、病害防治综合化、种植密度合理化、中耕培土多次化、农机农艺配套化等“八化”为主的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1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使全市马铃薯平均单产提高7.8%。实施了小杂粮“515”工程,建设50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推广10个优质品种、5项实用技术,辐射200万亩,使全市小杂粮平均单产提高14.4%。高标准实施农业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大豆等作物24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首次实现了部级万亩高产创建12个县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