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油米面 » 正文

科技支撑、政策激励、机制保障助推粮食九连增 食品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377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5日报道: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秋粮已收获9.71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83%。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

粮食“九连增”,将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保障,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国内经济结构提供强劲支撑。

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科技支撑――技术有路线,示范有平台,推广有体系

“县里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我家8亩水稻全部按要求栽种。今天刚收割了3亩稻谷,专家们一过秤,想不到每亩比去年多收80斤。”9月18日,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盘踅村村民杨二妹乐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榕江县通过全面推广应用杂交优良品种及旱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示范面积1.068万亩,粮食增产工程有效推广面积8.55万亩,预计可实现增产400多万公斤。

科技,正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突破资源约束、实现稳定增产的基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完善机制体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粮食“九连增”,单产贡献率超过65%。据对部分高产创建示范片调查,平均亩穗数比常年增加0.5-1万穗,穗粒数增加1粒左右,千粒重与常年持平。“一般来说,亩穗数增加1万穗,亩产量增加20斤;穗粒数增加1粒,亩产量增加20斤;千粒重增加1克,亩产量增加也是20斤左右。”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良种搭配良法,充分发挥增产潜力。今年年初,农业部推介发布了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并组织专家分地区、分作物、分农时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和技术人员科学种粮。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从肥水运筹到病虫防控和统防统治,全年10多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构成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粮食高产路线图。

将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高产创建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率先推广适播对路品种、落实抗灾增产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用鲜活的教材让农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学会了增产的技术,被农民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黑板的教室、没有铃声的课堂”。

今年,全国仅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就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平均每个小麦主产县4个,示范片平均亩产450-500公斤,相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山东省陵县糜镇朱家坊村位于5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核心区,说起高产创建带来的变化,村民邢志泉不禁感慨:“高产创建后,统一供种品种改良了,沟渠整修浇水方便了,农机作业种地容易了,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了,技术指导也到位了。地还是那些地,2008年前小麦亩产800多斤,现在提高到1200多斤。”

随着高产创建从万亩示范片向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随着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随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启动,可以说,粮食“九连增”的过程,就是实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可提高10%以上。

为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农业部逐步探索出“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通过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让农民用上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今年年初,农业部启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10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更是为全年粮食生产卯足了劲。

“玉米正常的收割时间是玉米包叶发黄后停7-10天再收,这是产量最高的时候。”目前,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已近尾声,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农业技术人员仍在田间地头奔忙,指导农民适时晚收。泰山区省庄镇宦家峪村农民刘德法对农技人员的指导非常信服:“去年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夏粮每亩增收100多斤;秋粮再实施玉米晚收技术,还可以增收100多斤,这样一年2亩田就能增产400斤左右。”

政策激励――力度再加大,基础再夯实,落点再精准

“现在增产技术并不是没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生物防治等技术增产效果都非常明显,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全面推开。”黑龙江省双城、五常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反映,以深松整地为例,技术并不复杂,可是用大型农机深松整地起垄,每亩成本需70-80元,比不深松多30元左右,因此尽管每亩可增产100-150斤,多数农户也不愿意出这个钱。

“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是关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在去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高起点上,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三农”支出,预算达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去年秋冬播前,中央财政首次提前拨付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资金1300多亿元,支持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并再次提高并及早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涨幅0.07-0.09元。2月2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公布,每斤提高0.12-0.18元,这是我国自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总体上调幅度最大的一年。

好政策就像一颗定心丸。山西阳泉市旧街乡高岭村农民姚广文说:“中央年年下发支农一号文件,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不断增加,玉米一斤涨到1块多钱,我们心里热了,觉得种地有干头了。这几年,我逐步把别人撂荒的地种了起来,现在已经发展到40亩。”

按农业四补贴资金测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随着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更牢,底气更足,效率更高。

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让有限的政策资金发挥更大效应?从2010年小麦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种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开始,中央财政的农业补贴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以期让政策落点更精准,导向更明确。

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2月29日,中央财政拨付10.4亿元,对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和冬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给予补助;4月初,中央财政再次拨付22.75亿元,对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西南干旱地区玉米覆膜、“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

在中央财政16亿元“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的撬动下,各地都把落实“一喷三防”作为夺取夏粮丰收的重要措施,山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500万元,实现全省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安徽各项目县财政共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购置植保器械和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截至5月28日,11省区共完成喷防面积30693万亩,占计划任务的95%。

“如果没做过‘一喷三防,每亩至少要减产500斤。”麦收结束,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今年蚜虫、赤霉病特别厉害,多亏了‘一喷三防,亩产能达到1100-1200斤,和去年相比还略有增产。”

有了“一喷三防”补助,小麦主产区有效抵御了赤霉病、蚜虫、吸浆虫大面积暴发危害,减少产量损失90多亿斤;有了集中育秧补助,南方早稻产区克服低温阴雨气候对育秧的不利影响,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0多万亩;有了水稻大棚育秧和抗旱“坐水种”补助,东北四省区克服秋冬连旱对春播的不利影响,玉米、水稻全部实现了适期播种,播种质量为近年来最好。从补面积到补技术,政策导向的调整,有力保障了全年粮食季季增产。

机制保障――中央统筹,部门合力,上下联动

发挥政策效应,落实是关键。为确保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不缩水、不走样,中央不断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中央来统筹、部门聚合力、上下齐联动的重农抓粮新格局。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在“八连增”的高起点上实现稳产增产,压力更大,难度更高。面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去年12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全国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30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100名先进工作者给予重奖,让重农抓粮者、支农兴粮者和务农种粮者真正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

今年以来,从春耕春管、“三夏”抢收抢种到秋收秋冬种,在粮食生产的关键农时,在防灾减灾的重要节点,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国务院密集召开会议准确研判,统筹部署,要求千方百计落实扶持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科技创新,稳中求进巩固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形势。

11个涉农部委积极配合,稳步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部门启动“百乡万户调查”,实施“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大力推广集中育秧促进早稻稳定增产”、“奋战六十天虫口夺粮确保秋粮丰收”等行动,强化组织发动,强化信息预警,强化技术服务,强化督导检查,多次派出督导组分赴全国各地督导政策落实情况和粮食生产进展。各级农业部门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

发展改革部门继续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市场预期;水利部门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打造更多旱涝保收农田;气象部门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赢得主动;科技部门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公安、交通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石油、电力部门全力保障油电供应,确保农业机械“吃饱吃好”。

与此同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配套,千方百计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江苏大力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提高技术措施的到位率,今年全省由专业化服务组织落实的小麦“一喷三防”面积超过50%。吉林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采购药剂药械,组织6800多名农业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全力开展二代粘虫和玉米大斑病应急防治,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由于病虫害防控及时有效,“虫口夺粮”挽回损失15%以上。

“如今,路好了,机井多了,电也通到了地头,合闸出水,浇一亩地十来块钱,省力不说,费用也省一半。最高兴的是多打了粮食,以前一亩地也就600多斤,现在都是1000斤以上。”眼看丰收一年又一年,河南省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农民赵振录的喜悦溢于言表。

随着秋粮大面积收获,秋冬种生产已如火如荼展开。广袤的大地上,收获着喜悦,也播种着新的希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